“先秦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已成为文旅业界共识。可以说,徐州的“两汉”文化早巳蜚声海内外。以笔者英语导游十余年接待来徐外宾的经验来说,歪果仁朋友(foreigners)来徐州无非是两大目的:一是体验汉文化;二是购买徐州工程机械。见到歪果仁朋友说的频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culture of the Han dynasty,you should come to Xuzhou to have a look.那么针对众多游客尤其是外地来徐游客,肯定直奔“汉文化”主题而来。
如果您想最全面的体验汉文化,那么首推“徐州汉文化景区!理由有六:1.这里有“汉代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全部能欣赏到;2.景区的园艺绿化堪称完美,被建设部评为“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3.这里有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楚王陵、汉兵马俑。您可以欣赏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金缕玉衣;4.这里的汉兵马俑数量众多,造型各异,栩栩如生;5.这里有全国首家水下兵马俑博物馆;6.景区的竹林寺、汉文化交流中心可以让游客您登高望远鸟瞰景区全美之外,休闲体验可以拓画,欣赏汉画像石的巧夺天工之技艺。好了,闲言碎语不用表,潇叁籽带您enjoy汉文化景区!
徐州“汉文化景区”2005年开工建没,旨在整合两汉文化资源 , 保护两汉历史文化遗迹 , 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景区东起三环路 , 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 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景区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按照国家级旅游景区标准设计 , 总体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集历史博览、园林景观 、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汉文化保护基地和精品旅游景区。已经建成的景区一期工程分核心区和外延区两个层次建设。 核心区主要以 “两汉文化”一一一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汉文化交流中心三个博物馆、羊鬼山展亭(王后陵)、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为代表 , 通过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修复和保护 ,重现汉文化精髓; 外延区包括汉文化广场、 市民休闲广场、棋茶园、考古模拟基地、 滑草场等 , 通过建设独具特色的景观、景点和配套设施 , 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丰富的参观游览线路和休闲娱乐场所。
辟雍广场的汉刘邦青铜雕像。
刘邦像高9.9米,重20.6吨,寓意其公元前206年称汉王,开始了西汉纪年。
景区内的园艺绿化也堪称一绝,栽植银杏、国槐、棠树等大型乔木40余种、2 .6万棵,桂花、梅花等灌木2.8万株,草坪13万平方米,营造出了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季相交替的景观群落,将山园融为一体。曇区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设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 包括解忧公主纪念园、刘氏宗祠、竹林寺、仿古文化街等项目。
景区风景如画。
司南的发明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代得到极大发展。司南底座标示了二十八星宿。
整个景区的建设较好地体现了 “生态性、景观性、 文化性、功能性协调统一''的原则,2005年9月,被建设部中国环境艺术委员会评为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
一、汉兵马俑博物馆
博物馆屋顶采用庑殿顶,建筑外形设计理念是甲胄变形。
博物馆名为李可染大师手迹。
1984年12月,在徐州东郊狮子山西麓,发现了埋藏于地下二千多年共计4000余件的西汉彩绘兵马俑。这支象征着卫戍楚王陵墓的部队分布于6条俑坑:一、二、三号俑坑呈东西平行排列,每条长27米,宽3米,间距5米,坑内各有一个步兵方阵和一个车兵方阵,每坑约有陶俑1400件;三条俑坑的东端有一条南北方向的警卫俑坑,出土了数十件陶俑;在西北125米处,还有五号和六号坑,坑内有少量的骑兵俑和陶马。这些俑坑俨然是一支布局紧凑、合理的地下军阵:三列主力纵队分为两列,前列是排列密集的步兵前锋,后面是浩荡的车兵方阵,在主力“锋”阵中间的制高点处,站着四匹膘肥体壮的战马,其后站着一位形象威仪的将军俑,它是这支部队的指挥官,身后簇拥着一队甲士俑,构成军阵地指挥中枢;距主阵右侧不远处是由两条骑兵俑组成的轻骑兵方阵,形成军阵的右翼,古代军阵锋、本、卫翼的战略思想在此得以充分体现。
骑兵俑坑简介。
徐州汉兵马俑与秦兵马俑同为兵马俑,但表现手法不同。秦俑高大壮观,给人一种写实主义的奔放雄浑的力量之美,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由写实转变成写意,它不太注重人物线条比例是否准确,而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汉代的能工巧匠们以生活为蓝本制作的这些陶俑,继承了我国传统雕塑艺术风格又融和了楚文化的神髓,拙扑中见含蓄,情趣中见真意,耐人回味!
一号坑简介。
浩浩荡荡的队伍。
汉兵马俑。
御手俑。
二号坑简介。
气势雄伟的军队。
一号坑全貌。
外国宾客体验汉文化后购买特色旅游纪念品。
二、狮子山楚王陵
楚王陵外景。
古城徐州从仰韶文化起经历六千年的历史沧桑。汉代是它最辉煌灿烂的顶峰。从这里登上了历史舞台的大汉王朝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汉代文化在徐州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其中众多的汉代楚王陵墓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陵墓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充分地显示了汉朝雄浑博大的时代风格,是感悟历史风云,领略祖先非凡创造力的绝好去处。
狮子山楚王陵因山为陵,凿石为藏,墓葬总长117米,总面积851平方米,它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和主墓室四个部分组成。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在岩石之中凿建而成,是一座罕见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葬。陵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套,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它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幽长的墓道,历史的沧桑感陡生。
惊叹二千年前汉代工匠的技艺。
墓藏里的出土文物令人叹为观止。
金带扣。
金缕玉衣,景区镇馆之宝。
楚王刘戌像。
楚王陵墓总长117米,幽长的墓道侧壁居然有十层楼之高。
出土的炊具瓮罐。
汉代工匠开凿墓室的工具。
三、水下兵马俑馆
水下兵马俑博物馆外景。
水下兵马俑馆外形为桷斗状建筑,汉风凝重。
汉文化交流展厅。
此处为拍照留念“网红”点。
四个骠肥体壮的战马。
汉代车马。相当于现在的宝马、奔驰。
现在您看到的图片中水面上这两座桷斗形建筑就是在骑兵俑军阵的原址上建立的。 东侧的六号坑, 因坑体较高 , 早年被破坏 , 西侧五号坑于1985年发现时还保存完好 , 但当时因南侧的步兵军阵急需筑坝围护 , 而被淹没于水下了。 1987年潭水干涸后 , 考古专家们对五号坑进行了清理发掘 , 并将坑中埋藏陶俑清出取回 , 此后俑坑再次被淹没水下,依据地势建设了全国第一座水下兵马俑博物馆。当粼粼波光映射在两千年前的兵马俑原址时,令人生起无限的遐想,不禁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这里还有五号骑兵俑坑的原址。马几乎是上天赐给人类的最佳的战斗礼物了。它力气大、速度快而且温顺忠主,长背天生适合坐骑。当马匹开始和战士结合,历史上强悍的战争机器一一骑兵便诞生了。“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道出了马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位置。 骑兵的长处就在于有很强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 春秋时代仅有车兵 , 战国时出现了骑兵 , 两者并称为 “车骑"。 之后骑兵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 , 秦代称为 “骑士"。 汉承秦制 , 也设有 “骑士" , 是仅次于步兵的兵种。
汉初 , 始终面对匈奴强悍骑兵的军事侵扰, 尽管一直实行“ 和亲”政策,但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文帝时,匈奴曾两次大举入侵,兵锋直逼长安,京城危急,满朝惊恐文景时期,为了对付匈奴骑兵,动量全国养马,发展马政,为反攻匈奴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诸侯王国势力很人,多拥有强兵劲卒,和中央一样,也拥有自己的骑兵部队,对中央有较大的独立性。王国内的成年男子只作王国自己的卫士,到诸侯王府去服役。因此这些王国的骑兵都是本地人。不过朝廷对王国的部队是有限制的,没有皇帝的虎符是不能擅自发兵的。楚国当时养了大批军队,后来才敢参与发动七国叛乱。
这里复原了骑兵俑坑了。骑兵俑坑发掘时,坑内埋葬较为散乱,绝大部分陶俑未被最后组合成形。您看,一堆堆马头、马身、马腿、马耳等到处都是,散置于俑坑各处。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建筑残件比如板瓦、石柱等,应该是当时建造俑坑时搭建在坑体上的临时建筑物。说明这里是一处尚未最终建成的俑坑,推测与当年楚王刘戊叛乱自杀后草草埋葬有关。这些散乱的骑兵俑更像是楚王被踏碎的梦想。经考古发掘与整理修复,骑兵俑坑内共埋藏有三种陶俑,即陶马、重装骑兵俑和轻装骑兵俑。轻骑兵没有铠甲,身穿轻便的服装。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的是较矮小的战马。而重骑兵全身着甲,他们的武器主要是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的是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
与战国时的骑兵相比,汉朝骑兵的装备日益完备。身披铠甲的重装骑兵已经开始占有他们的位置。这里是六号坑的原址,我们复制了骑兵军阵,可以看出当时骑兵的面貌,集中排列,自成方阵,已经是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兵种了。这是后代的“甲骑具装"的先声。汉兵马俑军阵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从车骑并用向以骑兵部队为主力变化的进程。您看,这匹匹战马体形健壮,昂首挺胸;骑兵也是个个挺拔劲健,英姿勃发。英雄在马背上书写着历 史, 历史也刻下了名马留下的足迹 。
为了改变对匈奴作战的不利被动局面 , 汉朝大力发展骑兵 , 至武帝时已能运用十余万骑兵主动出击,对匈奴作战历时数十年,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敌后等战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 1 9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五万骑出击。霍去病部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大破敌军,在今天蒙古境内的狼居胥山举行祭祀仪式,传为佳话,中国因此多了一个“封狼居胥'' 的成语。
汉武帝经过数十年征伐,汉朝的骑兵将匈奴逐到漠北。匈奴元气大伤,走上了漫漫西迁之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了连锁反应,引发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迁徙,以至于改变了欧亚大陆的版图。我们知道,与汉朝同时代的另一个大帝国是西方的罗马帝国。匈奴西迁将罗马打了个落花流水。汉朝与罗马的军队没有直接照面,如果两军对垒,谁又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呢?直观上说,汉朝打败了匈奴,匈奴王又击溃了罗马,所以应该可以得出汉朝军队比罗马军队更盛一筹。其实当时被匈奴击溃的罗马军团已经不在是当年的王者之师,不可做如此简单推断,但汉朝骑兵的战斗力是无可怀疑的,在世界军事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刘氏宗祠 。
刘氏宗祠外形。
刘氏宗祠广场。
汉文化元素处处体现。
龙雾桥。
陈设展示汉朝各位皇帝的生平事迹、文物 、文献等, 让游客可以寻求汉文化的渊源, 领略博大精深的汉文化 , 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景区建设过程中 , 始终遵循 “以人为本'' 的指导思想 , 同时突出 “生态、 节能、 环保" 的理念。 游客乘坐的电瓶车就是环保节能型,景区的小河也是一个较为完备的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绿化工作也是根据徐州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因势造景,种植的花草树木种类繁多,以国槐、桂花为主,强调春花秋色,但也分区域设置了一些花园、果园。景区的滑草场,孩子们可以嬉戏其间,满足了各个年龄层游客的需求。除了充分合理利用景区内原有的文物资源外,还依附文化景点特色设计了很多新的亮点,二期建设了一个考古模拟实验基地,特意埋藏一些“珍宝",供游客手持洛阳铲模拟考古发掘 , 亲自体验考古发掘的过程和乐趣 , 提高游客的参与热情,也让游客体验到考古发掘工作的艰辛,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景区景色优美,摄影爱好者携“长炮”纷纷而至。
莲池。
荷花盛开。
美不胜收。
休闲步道。
五、汉画像石展厅
体验拓片艺术。
汉画像石《喜结连理》
舞动汉画
汉画像石真品
力士图
坐榻宴饮
乐舞秘戏
乐舞相会
徐州为九州之一,是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汇点,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正是由于徐州地处中原要冲,水陆便捷,盐铁发达,百姓殷富。两汉四百年间,这里居住的皇亲国戚、公子王孙不可胜数。强宗豪右、地主官僚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徐州汉画像石是附属在墓室、 地面祠堂、 门阙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开始于西汉末年 , 东汉初年, 兴盛于东汉中 、 晚期 , 到魏晋时期就衰落了。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徐州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多彩 , 题材十分广泛 , 从车马出行、 庖厨宴饮、博弈游戏 , 到农耕丝织、 乐舞百戏 , 还有东王公、 西王母等神话传说, 无所不有 , 可谓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了。 被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誉为 “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军事战争
翼虎。
长袖舞。
六、竹林寺
竹林寺外景。
竹林寺(初名青园寺)位于徐州市和平大桥东首的骆驼山,晋穆帝“敕改”为竹林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徐州八大古寺之一,是中国第一座供女性出家人修行的寺院,是由我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在洛阳创建并命名的。净检法师是徐州人,生于西晋末年(公元291年),24岁出家,70岁圆寂。徐州人为纪念其功绩,将东晋永和年间曾在东郊狮子山上的青园寺改建为竹林寺,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了。
据载,佛祖释迦牟尼曾经到天竺的一个叫揭摩陀的小国弘法,国王高兴,改信佛教,并送竹林给佛祖,还在竹林建殿堂让佛祖居住。佛祖便把这地方取名“竹林精舍”,又叫“竹林寺”。
竹林寺,初名青园寺,净检法师应邀驻锡青园寺,晋穆帝“敕改”为竹林寺。据南朝梁朝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洛阳竹林寺是中国第一座供女性出家人修行的寺院,徐州竹林寺则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竹林寺,于2009年9月对外开放,明道法师应邀住持;2013年成为国家3A级景区。
参观竹林寺需要付出点体力,登攀拾级而上。
竹林寺山顶鸟瞰水下兵马俑博物馆。
孩子们在竹林寺景区休闲娱乐。
大雄宝殿。
韦驮殿。
佛日增辉,香客众多。
祖师殿。
香客云集。
伽蓝殿。
竹林寺首届佛化婚礼。
佛日增辉。竹林寺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
观音阁。
怎么样?整个汉文化景区全部欣赏过来,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这个攻略最全当属无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