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111em]这里是徐州北区的一段铁路线交汇处,通过视频您就能看到很多列车在此通过,货车的高架桥通向远方,不时从上面传来阵阵列车通过的隆隆轰鸣声,陇海线上的客车不时通过……这里就是[size=1.111em]三角线,它位于陇海线、津浦线、徐孟辅助线交汇处[size=1.111em],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里有着大片的铁路宿舍区,“铁路三角线”因此得名。
“三角线”区域有大片的棚户区,这里环境脏乱差、公共设施落后、安全隐患多,与时代的发展步伐和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城市布局格格不入。这里的房子大都是些简陋的木板房,矮小、阴暗、潮湿,咱老百姓俗称“趴趴房”的地儿。
立交桥下的旧居民楼。
紧邻立交桥,火车驶过的噪声可想而知。
立交桥下的居住环境不言自明。
潇叁籽在立交桥下正好遇见一位长者王师傅正在门口倒垃圾,问他何时能拆迁?大爷一句话:几年前就说要动迁,到现在也没动静?!只好等着呗……王大爷上世纪50年代,全家十余口人蜗居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里,进出门都得弯着腰,“每晚睡觉,就像煎鱼一样,只能一个挨一个挤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角线片区一家四口人住十几平方米是寻常事,甚至老少三代八九口人同居一处。
“三角线”居民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修路和下雨。这里原本就地势低洼,每修一次路,路面就变高一点,每逢下雨,道路就泥泞不堪,雨水也会倒灌进房子里。这里的生活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有的“趴趴房”的人家水龙头是公用的,还要上锁,钥匙通常由社区主任保管,每天打水的时间是固定的,时间未到,大家早已经排好队。上厕所也是件头疼事,很多人排队等公厕,洗澡得去大众澡堂,很不方便。下雨的时候,地面全是湿滑的泥,行人常常摔倒。
“三角线”的公厕。
“三角线桌球城”几个字有没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
老百姓匆匆忙忙生活。
“三角线”有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剧里才有的炭店,有洗澡堂、老诊所,老榆树和乘凉的奶奶。它表面残破,内心丰饶,它被很多人提起,也被很多人嫌弃,更被很多人念念不忘。
这里是铁路宿舍区,铁路的职工,铁路的家属,铁二中铁三中的孩子们,穿过涵洞,跨过铁道,去上班,去上学。
这些楼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铁路37宿舍。
零散的自建房。
三角线的巷子里,有没有你走过的脚印?

房子已老,世情常新。
“三角线”许多人记忆的开始,不是高楼大厦和欧式建筑,也不是山珍海味和西餐甜点,而是一排排老房子。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这里除了铁路线,就是田野和庄稼。70年代后期,渐渐地在这里建起了铁路宿舍等等,慢慢便形成了一个大社区。那个时候,三角线是一个还算完备的社区,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徐州的发展进程也越来越快,每个地方都在变化,三角线反而停下了脚步。
这几栋楼外墙虽然做了粉刷,但依然遮盖不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痕迹。如果不是道路两边不时传来的列车震动声,一直有种错觉,以为到达了某个偏远乡村,可这里的确是徐州市的城区,可能由于铁路线在此通过的原因,建设相对滞后,保留了很多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
远处新建的高楼大厦更加映衬着“三角线”的“寒酸”……相信不久将来,“三角线”会迎来一次自己的“大整容”,告别“趴趴房”形象,华丽转身。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潇叁籽为您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感谢您的关注支持![来看我]
顺便给《今日头条》吐个槽:视频无法上传?图片无法修改。可不是俺想偷懒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