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市区共有3条路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分别是:中山路、中枢街、少华街。说起少华街,故事可不少。这条街东起中山北路,西至立达路。因为这条街上曾经有个县衙门,所以原来叫县署街。民国初年,为了纪念王少华而改名为少华街。十年动乱当中,曾被改名为向阳一街。1981年,地名普查以后,仍叫少华街沿用至今。
王少华是地地道道的徐州人。原来的名字叫王宗琦。清代末年在铜山县劝学所工作。宣统年间主办自治研究所。王少华是同盟会的会员,辛亥革命以后,他曾在徐州文庙召集各界代表开会,商讨徐州的独立问题,决定成立徐州军政府。当时,有一个铁杆的保皇党叫张勋。他是个烟鬼、手枪、烟枪不离手,人称“双枪将”。张勋和他的部下仍然留着清朝时候的辫子,人称“辫帅”。张勋是头脑简单,鲁莽急躁,治军无方。辫子军军纪败坏,祸国殃民,凭着他们头上的辫子,看戏当戏票,坐车当车票,到处横行霸道。张勋曾一度把徐州作为自己搞复辟活动的大本营。
辛亥革命不久,张勋在南京被革命军战败回到徐州,王少华的军政府不得不宣告解散。后来,孙中山发动讨袁行动,而这个时候,张勋的部队被袁世凯重新武装起来,孙中山部队与张勋的辫子军在运河激战五天,最后革命军是寡不敌众,奉命南辙。
为了维护当地治安,地方人士于7月18日公举临时民政长,当时没人敢担任。这时候,王少华走了出来。他为了家乡的太平,自愿担任了这个职务。没有几天,张勋又回到徐州,有人劝王少华暂时躲避一下,王少华说,我不能躲避。对待张勋这样的人,你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我是老百姓的官,我得站出来,替响们徐州的百姓说话,死不足惜。
有一天,张勋的部下,有一个小军官,带着几十个辫子兵找王少华权摊派粮饷,索要草料和牛车。王少华不愿意打拢百姓,说他刚刚代理民政长,没有几天不能筹办。辫子军大吵大闹,气努汹汹,纠缠了几天你不肯罢休。当时很多人劝王少华偷偷走掉逃出虎口,但王少华知道,一但自己逃脱,这些蛮不讲理的辫子军肯定要向城里的老百姓发威,百姓就会遭殃,所以他说什么也不走。辫子军见王少华与其作对,就对他辱骂、毒打。王少华受不了污辱,就走到后面跳楼自杀了。死时年仅35岁。王死后,全城百姓悲痛不已,各界集资,为他进行公祭。1928年,国军进驻徐州,在冯玉祥将军的资助下,建立了王少华纪念堂。国民党员老、大书法家于右任亲自题写匾额。人们又把县署街改名为少华街。[来看我] |
|